第一條 制定依據
為全面準確、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德才表現和工作實績,使教師業績考核評價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民主化,激發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創新創業活力,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教育部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四川省教育人才評價實施辦法》等制度,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本指導意見。
第二條 基本原則
(一)全面考核與重點評價相結合。堅持德才兼備,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教師,對教師德、能、勤、績進行全面考核,同時尊重個人特長,注重實績,對教師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領域取得具有影響力的突出成果進行評價。
(二)分類考核與分段考核相結合。分類考核針對不同崗位類型的教師,分段考核針對處于職業生涯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根據教師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及所處的崗位類型,分類分層次分學科設置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建立合理的考核評價周期和指標。
(三)發展性與獎懲性評價相結合。按照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教師成長特點,充分發揮發展性評價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導向作用,激勵和督促教師提高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引導教師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水平教師;合理應用考核結果,發揮獎懲性評價的激勵、約束作用,形成促進教師發展和推動學校發展的同向合力。
第三條 考核內容
堅持以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為基本要求,重師德、重能力、重業績、重貢獻,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教師考評從德、能、勤、績四方面,緊緊圍繞教育教學,重點考核教師工作實績。德:是指政治、思想、師德修養和職業道德的表現;能:是指專業知識、專業實踐和教學水平及實際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勤:是指工作態度、作風,勤奮敬業及出勤情況;績:是指工作的數量、質量、效益和貢獻。
具體考核內容包括:
(一)師風師德。堅持立德樹人,在教師招聘過程中,實行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雙重考察;在教師考核中,將師德考核擺在首位,把教書育人作為教師考核評價的核心內容,將師德考核貫穿于日常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全過程,著重評價教師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為人師表、愛崗敬業、關愛學生的情況。
(二)教育教學。嚴格教育教學工作量考核,所有教師都必須承擔教育教學工作,落實教授為本??粕谡n制度。教學考核從教學規范、教學運行、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學獲獎等方面多維度評價教學工作實績;加強教學質量和課堂教學紀律考核,把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作為教學基本要求,堅持正確的育人導向。
(三)指導學生。教師擔任班主任、輔導員,解答學生問題,指導學生就業、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各類競賽以及老中青教師“傳幫帶”等工作,計入教育教學工作量,并納入年度考核內容。教師應與學生共同創造學習環境,調動全體學生充分參與學習,為學生提供討論、質疑、探究、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創新與實踐;做到專業思政、課程育人,以各種形式擔任導師,課上課下教育指導學生。
(四)學科和專業建設。綜合評價教師參與學科建設、人才培訓,以及參與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和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與完善等方面情況。教師應加強專業理論學習,注重掌握學科前沿,積極推進學科建設,不斷提高學科水平;主動了解產業發展動態,掌握行業發展的人才需求,積極推動專業建設。
(五)科學研究。扭轉重數量輕質量的科研評價傾向,鼓勵潛心研究、長期積累,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實行以“代表性成果”和實際貢獻為主要內容的評價方式,將具有創新性和顯示度的學術成果作為評價教師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據。鼓勵教師立足崗位和教育教學,組織或參與教研活動,結合專業實際,積極申報教改課題,探索有效解決教育教學具體問題的方法措施。
(六)服務社會。綜合考評教師社會服務,突出社會效益和長遠利益,綜合評價教師參與科技推廣、專家咨詢和承擔公共學術事務等方面的工作。鼓勵教師在完成好崗位工作的基礎上,發揮學科專業特長,在政府政策咨詢、智庫建設、在新聞媒體及網絡上發表引領性文章,鼓勵教師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科研成果等積極服務社會企事業單位、地方經濟發展。
(七)創新創業。主要評價教師結合專業實際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情況,以及科研成果轉化、技術推廣的工作績效。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同時,積極指導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課堂,積極構建“課程+競賽+實訓實踐”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體系和服務于學校發展戰略的產教融合體系。
(八)雙師雙能。按照兼備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實踐能力的要求,重點評價教師職業素養、專業教學能力和生產一線實踐經驗。教師應主動參加行業見習、實習等行業實踐,增強實踐能力,掌握所授專業相對應行業的應用技術動態,通過專業授課、實訓、實習,使學生掌握就業崗位所需的應用技術和職業技能。
第四條 考核方式
針對教師崗位的不同類型及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分類考核與分段考核相結合,采取多元化考評方式,由學校領導、部門領導、同事、教師本人、學生共同參與,對教學效果采取學生評價、同行評價、督導聽課評價的綜合評價方式。
人力資源管理處作為學校師資管理的職能部門,要根據考核內容制定具體的指標體系,包括評價標準、分數、權重等關鍵指標,報學校審核通過后試行。
第五條 考核組織程序
(一)教師考評由人力資源管理處負責組織,由二級學院、教學中心及各部門具體實施。教師本人提交個人教學業績總結交所屬二級學院、教學中心或各部門,所屬部門對其業績材料進行嚴格審核后并進行考評,然后提交人力資源管理處。
(二)人力資源管理處聯合校領導、教務處、教學督導處、各二級學院、教學中心及各部門召開評審會議,各部門負責人匯報本部門教師考核工作開展情況及評價結果,會議審定結果為教師考核結果。
第六條考核結果應用
(一)為發揮考核評價的鑒定、指導、教育、激勵、約束作用,激勵和督促教師提高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引導教師立足崗位做貢獻,盡職盡責創佳績,考核結果將作為教師職稱評聘、職務晉升、評先評優、薪酬獎金、繼續培養等的重要依據。
(二)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績效考核、職稱(職務)評聘、崗位聘用和獎懲的首要內容。教師有師德禁行行為的,師德考核不合格,并依法依規分別給予相應處分,實行師德“一票否決”。
(三)按照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為基本要求,將教師師德師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專業發展等方面的考核結果作為教師選聘、任用、薪酬、獎懲等的基礎和依據。
人力資源管理處
2018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