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14時,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史專業委員會副主席梅雪芹教授在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成都校區(東區)238教室開展了以“生態文明:從理念到人”為主題的學術講座。

講座現場
講座伊始,梅雪芹教授從歷史的角度引出生態文明及其建設是當代史的重要主題,同時引用齊世榮先生的名言“合之則兩美,離之則兩傷——試論當代人寫當代史與后代人寫前代史”展開了相關內容的講解。梅雪芹教授向同學們講到:生態文明的概念是由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政治學教授伊林·費切爾先生于1978年在名為《人類生存的條件:論發展的辯證法》一文中最早提出的。文中的基本觀點是對“進步”的辯證認識、對技術及其支撐的工業文明批判和對新文明制度的指導,其本質是對工業文明和技術進步主義的批判。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外學界有不少學者基于不同的文化語境,幾乎同時且相對獨立地提出“生態文明”這一概念,用來闡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問題。同時,梅雪芹教授向同學們講述了中國第一位提出生態文明概念的葉謙吉先生對其的想法,要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所謂生態文明,就是人類獲利于自然,且人與自然之間保持著和諧統一的關系。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它一直局限于思想界與學術圈內,鮮少引起外界關注。
緊接著,梅雪芹教授對同學們說道:“在我國,生態文明真正引發廣泛的討論與重視,是在2007年,這一概念首次被寫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里?!眻蟾嬷兄赋?,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資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及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迄今為止,只有在中國“生態文明”概念才受到了普遍重視,也只有中國才能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基本國策”、“五位一體總布局”和“千年大計”的戰略高度。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環境保護到21世紀初的生態文明建設,當代中國政府發揮了積極的重要作用。
緊接著,梅雪芹教授向同學們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核心,是新的文明形態對比工業文明的新維度、生態和人與自然關系之間的調整。關于這個話題,梅雪芹教授作了深度的剖析:“人與自然的關系,隨著人們走過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幾個階段,相應地經歷了恐懼與俯就、依賴與開發、征服與統治等階段,正向著和諧共生演進?!比祟惪梢詫ψ匀贿M行改造,但是人類對于自然的改造絕不能隨心所欲。人類共同的愿景是以生態文明為基石的美麗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的生命共同體。
最后,梅雪芹教授告訴同學們:“建設生態文明需要以生態世界觀為指導,成為一名綠色公民,超越小我,關注社會和自然公益,通過自己的探索與實踐,與大家一起尋找環境問題的解決之道。要從大處著眼,以史為鑒,從我做起,進行推己及人、身體力行的社會實踐?!弊詈?,本次講座在同學們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校團委、學生會宣傳中心:陳辰
責編:蒲虹宇
2021年6月8日